【分子动能指的是什么意思】分子动能指的是什么?

来源:高考复读 发布时间:2018-11-21 点击:

【www.dsms123.com--高考复读】

  在jrs直播-手机版高中物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关于物理问题,上课觉着什么都懂了,可等到做题目时又无从下手。以至于对于一些意志薄弱、jrs直播-手机版方法不对的同学就很难再坚持下来。过早的对物理没了兴趣,伤害了到高中的学习信心。高考学习网收集整理下面的这几个问题,是一些同学们的学习疑问,高考学习网小编做一个统一的回复,有同样问题的同学,可以仔细看一下。

  【问:分子动能指的是什么?】

  答: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,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叫分子动能。

  大量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,每个分子来说都有动能。

  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(方向也不一样),也在不断发生碰撞,因此,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一般都不同,而且在不断变化中。

  研究物体的内能,我们一般并不研究单个分子的动能,而分析的是物体的平均动能。

  【问:感应电流怎么求?】

  答:电流由感应电动势决定,还有总电阻。

  计算公式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致,即i=e/r,其中i为干路电流,e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,r为系统中的总电阻。

  电磁感应的过程,就是其他形式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过程,后面的计算,把导体棒当成电源,用恒定电路相关知识求解即可。

  当然了,如果已知安培力大小,用安培力求解也可以。

  【问:处于静电感应的导体有什么特点?】

  答:共有4个特点:1导体内部场强为零;2内部没有净电荷(仅分布在导体表面);3导体是一个等势体(表面是等势面);4导体表面电场线与导体表面垂直,内部无电场线。

  【问:楞次定律是什么?】

  答: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中判定电流或受力方向的定律,内容是: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,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。

  楞次定律的核心在“阻碍”二字上。

  【问:物理内容很容易忘怎么克服?】

  答:知识容易忘,记得不牢固,说明你复习不够及时。

  相对其他科目来说,物理知识比较抽象,听懂了不代表理解了,理解了不代表彻底吸收了,所以在课下要多下功夫温习,才能把知识彻底搞扎实。

  很多学生总是太自信,总觉得掌握了,到了考场上才发现自己并没有掌握好,这就是老师们常说的眼高手低。

  以上分子动能指的是什么?由高考学习网小编整理,希望能够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关于物理上的问题,下面是小编关于物理学习方法及技巧的一些经验。

  问题:我现在每次物理都能考个60多分,想成绩提高到80分是不是很难呀?

  答:你好,60多分只是一个中等水平,说明的基础知识基础方法没有太大问题,想要达到80分,你就必须学会总结和归纳,总结和归纳中难题的解题方法,同时多做练习题目,把每个模型都吃透,应该问题就不大了。

  问题:期中考试如何在物理这一块拿高分呢?如何复习呢?

  答:物理期中快速提分的话有以下方法:1,先把基础重新过一遍,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方法和基本的模型;2.把前三年的考题做一下,找出高频题目和高频考点,多做点这种类型的题目;3.保证自己会做的题目全部做对;4.最后可以把之前没有考试过的模型归纳一下,多加练习。如果想长期的话就按部就班,把知识、原理、方法、模型全部弄明白,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,选一些典型性的题目,多加练习和揣摩。

  问题:物理公式都会就是不会用?

  答:不!那个不叫公式都会!你得知道人家的公式是干什么用的,当初是解决什么问题才提出这样的公式,这个公式提出来能解决什么问题,这个公式为啥就长得像这样而不是另一个模样,把这些问题搞懂了才能说公式会了,公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题,多做点计算题比较有效。

  问题:物理怎么样考60呢?

  答:从你提的问题来看,应该是苦恼物理成绩上不去,说真的也许做选择题可能是会有一些奇葩的方法,比如代个数进去,比如把题中某个物理量弄到无穷大什么的,如果用这些方法能做出来,我个人觉得人家出题人的思路可能就是想让你用这种奇怪的方法;这些个奇怪的方式网上能查到,但是建议你还是在临近高考之前再去琢磨,现在还是想着扎实地打好功底,其实新课标卷选择题的题型基本都出现在平时的学习当中,你需要去归纳和总结有哪些题型,新课标卷在以前是不会考查新颖题型和灵活度的,只是说2017年要改革,会结合一些生活实际和科技什么的,这玩意还是看学校如何复习;另外整理归纳题型什么的,辅导书上其实都挺全的,解题思路也比较固定,只是可能比较多,你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熟练和加深印象。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dsms123.com/zk/199322/

上一篇:【物体受力平衡的结论有哪些】物体受力平衡的结论有哪些?
下一篇:[欲共柳花低诉]欲共柳花低诉,怕柳花轻薄,不解伤春。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@ 2013 - 2018 高考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

高考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